孵化机的选择:首先要看孵化机外壳保温是否良好、进气孔和排气孔是否畅通,仪器、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准确。前后边缘与机中的温差有多少,一般温差越小越好。
孵化前的准备:孵化前应根据设备条件、孵化机的能力、种蛋数目全面考虑,周密安排,妥善制定《孵化工作日程计划表》,此表中将反映出入孵时间、种蛋数量、来源、品种、温度、湿度、出雏时间、翻蛋时间、值班人员数量、消毒、防疫程序措施、交换班时间等一系列内容。
所需用品的准备:消毒液、紫外线灯、干湿球湿度计、钟表、拖把、毛巾、棉花、剪刀、锁子、记录本、婴儿秤等。
孵化室的消毒:人孵前用点蒸法消毒(此前没有熏的情况下,可按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6.5g,福尔马林13mL进行消毒)。出雏机内的垫子必须及时更换,要保持出机内干净无菌,每孵完一批蛋后清洗蛋盘熏蒸消毒一次,孵化机消毒时必须每个气孔都打开。
孵化过程:每年开始入孵前要进行验表、试机,开通孵化机1~2天看是否正常,待仪器、仪表都正常后方能入孵,否则就得重新校正,一切准备好后就开始孵化操作。
温度: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一般要求35℃-37℃比较适宜。孵化室的环境温度要求为20℃~22℃,孵化器内最适宜的温度对北方而言,应该是36.4℃,出雏器最适宜的温度为36.3℃。高温和低温对孵化均有影响,温度过高,能加速胚胎发育,缩短孵化时间,但死亡率增加,雏鸟成活率低;温度过低,胚胎发育退缓,孵化期延长,蛋黄大多吸收不良。在孵化过程中,要特别注意胚胎发育早期1~14天不能低温孵化,出雏期间38~42天不能高温孵化。
湿度:湿度是鸵鸟孵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,它决定孵蛋的减重。因而胚胎发育的最适湿度应该为25%~45%,孵化的最适宜湿度一般为25%,使种蛋在孵化期减重控制在14%~16%,适宜的相对湿度可保证钙的吸收和增加胚胎的体积,同时也决定了气室的大小。总之,湿度过高和过低对孵化均有影响。湿度低,室内水分蒸发过多,容易引起胚胎与蛋壳粘连,出现雏鸟脱水和干脐带,蛋的减重会超过16%;湿度过高影响蛋内水分的正常蒸发,雏鸟脐带愈合不良,雏鸟较弱,颈部有水肿现象,腿和趾发育不正常,出壳无规律,蛋的减重还不足12%。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蛋的减重来决定相对湿度是否适宜,在孵化期间,种蛋每日的减重应为0.33%~0.4%。这样相对湿度较为合适,这种用减重来判断相对湿度的高低,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孵化效果,此法供大家参考。
通风换气:通风换气的目的就是给胚胎提供氧气,排出二氧化碳,同时合理的通风还起到均温、驱散余热的作用。
通风与胚胎的气体交换有着密切的关系,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除最初的一周外,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,而且随着胚龄的增加而增加。尤其是38天以后,鸵鸟胚胎开始用肺呼吸,其耗氧量就更多,一般情况下,要求解化机内氧的含量为21%,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.3%比较适宜,否则影响孵化率。经试验氧气含量每减少1%,则孵化率下降5%,而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.3%增加到2%时,解化率也会下降,在我国北方气候较干燥,每个蛋一般每天需要5~7m²的空气循环就可以了。
通风换气也与胚胎的散热有关,胚胎的产热随日龄的递增成比例增加,尤其是孵化后期38~42天,胚胎代谢更加旺盛,产热更多,如果热量散发不出去,温度过高,将严重阻碍胚胎的正常发育,所以,孵化机内的风扇不仅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,排出有害的二氧化碳气体,而且可使孵化器内各部位温度均匀,驱散余热。